
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代表企業需重視環境永續議題,涵蓋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碳排放、氣候變遷、環境永續、碳排放量、汙染處理等。

社會責任
(Social)
涵蓋包括企業如何管理與員工、供應商、客戶和、工作環境、資訊安全、 供應商、社區計畫等。

公司治理(Governance)
涵蓋公司管理高層、主管薪酬、審計、內部控管、股東權利、企業道德 、資訊透明、董事多元、企業合規等議題。

由於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等難題如重兵壓境,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 SDGs 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當時,有193個國家同意在2030年前,努力達成 SDGs 17項目標。
轉廢為藝 × ESG × SDGs

SDGs目標 6.3
透過回收企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由藝術家打造為具價值的藝術品,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SDGs目標 8.3
藝術家屬微型企業,因此支持青年藝術家,創造合宜就業機會,可鼓勵其正規劃成長。

SDGs目標 12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透過預防、減量、回收和再利用,大幅減少廢棄物產生。
合作流程
01 前期溝通
a. 確認企業廢料、預算與需求。
b. 推薦適合藝術家並討論細節。
c. 根據企業需求,藝術家提供創作計劃書。
d. 企業反饋意見並確認設計。
e. 簽訂合作合約。
02 製作作品
藝術家根據確認的設計製作作品,並使用企業提供的材料。若有需要,可定期向企業提供進度報告及照片。
03 交付作品
與企業確定交付和安裝的細節包括照明和展示方式等,確認後於指定地點交付安裝作品,以確保藝術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並建議保養注意事項。
04 維修服務
作品交付後1年內,若作品出現非人為之零星損壞(不包含不可抗力如地震、颱風、洪水等造成之損壞),提供免費修復指導或上門修復服務並適當收取材料費及車馬費。
青藝永恆 廢料重生
文╱陳柏源 環境議題(environmental issues)一直以來隨著暖化問題躍升成全球與地方探討的主軸,橫跨各界各領域。若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我們使用廢料,對環境是否就能越好?這題大哉問,近幾年隨著政府、企業界以及廢料╱再生材料領域的探討和解決方案逐步從自救意識的概念轉變為永續發展的現實。
本展覽由高雄市政府青年局和新願藝術整合推動在地企業、藝術家及策展方法,針對藝術家思考面對「廢料作為創作媒介」的可能性並拓展成未來的創作方法論。過去藝術創作中所慣用的媒材,在「青藝力—大港企業永續再生藝術創作計畫」策劃之成果,參展者分別以複合形態的整合創造使企業提供之環保廢料,如華泰電子廢料、金洲廢棄漁網、綠化金屬棄置物、上評紙類廢料、維士比廢棄玻璃瓶等,進行數次美學結構與美感組織上的多元灌溉。當環保廢料成為某種需求,當環保廢料成為需求,強化這領域中創作人才的發掘跟這方面的創作方法論的建構,是具有完整化藝術在未來的多元角色。青藝永恆發展,在這層關係中展來,開啟新連結與合作,走向新徑,使廢料再行動(in action)。
參展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朱威龍 劉盈君&洪霈霖&蘇鈺閎 林孟葦 鄭銘梵 黃仁傑 林霈安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青年局
主辦單位|新願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2023 MEET大南方參展藝術家介紹

朱威龍|《天籟之巢》
畢業于台灣藝術大學,現就台藝讀美術系碩士。創作類型包含平面繪畫、壁畫、裝置和地景藝術。研究方向是富有創意和技術門檻的藝術作品。
晨光初照添彩羽,鳥巢中谱写新生命。作品的景象是鳥媽媽在鳥巢照顧剛孵出蛋殼的小鳥的一刻。蛋壳轻触,小鳥初啼。无声的悸动,诉说着新生命的降临,溫馨的畫面表達了希望和愛。畫面是一個建在樹上的圓形鳥巢。鳥巢裡面可以看到几顆鳥蛋和鳥媽媽的俯視畫面,而形式上除了運用複合媒材和永續材料來修飾富有繪畫感的畫面,也運用動力裝置來顯現畫面的動感,來加强新生小鳥和鳥媽媽之間的互動張力。鳥巢的稻草也仿佛被微風吹著,在機械裝置的動力下不停的擺動著,就如风儿轻轻擦过鳥巢,時間滴答滴答的逝去,就如小鳥展翅,穿越时空的界限,追求着永不止步的成长。


劉盈君、洪霈霖、蘇鈺閎|《永生之船》
目前就讀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在日常生活獲取感知的能量來源變個魔法、拿起畫筆悠遊的創作,是生命中最幸福的事,透過媒材的接觸與碰撞,使生命中擁有各式精彩的樂章,譜出快樂的生活美好,回歸童貞時期的樸質想像。
大地滋養了我們,台灣寶島有豐沛的資源,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的企業網路,使我們更加擁有團結的根基。以永生船為意象,藉由各式環保材料拼裝整合,賦予作品夢想啟航的產業鏈結,創造出欣欣向榮共好本體,象徵著台灣資源飛往各地,勇往直前的航向未來,遠播傳名,創造生生不息的前景。


林孟葦 |《海洋的眼淚》
畢業於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企業系,畢業後於尚格玻璃設計有限公司擔任設計助理,對於玻璃設計有極大的熱情,一步又一步地探索玻璃中的奧妙,公司也給了很大的空間,讓我盡情在玻璃創作上發揮,透過窯燒、雕刻,結合各種不同的素材,完成與眾不同的作品,曾經受邀與多位年輕藝術家一同參加”靜觀吾形”聯合展出,給了年輕人很大的展現機會,讓自己的作品可以被更多人認識欣賞,也在今年獲得苗栗美展的贊同,破除大家對玻璃死板、冰冷的印象。
全世界高達九成的海龜都誤食了海洋垃圾,在擱淺的海龜身體裡,發現了大量的人類廢棄物。尖銳的垃圾可能割傷腸道,身體不適連帶失去進食慾望,體力不支只能隨浪漂流。 海流波動,垃圾就這麼纏繞上了海龜身體,受困而失去自由的海龜無法進食、無法躲避天敵也無法上岸換氣。 海洋提供了我們許多珍貴的資源,但由於氣候的變遷以及人類的過度捕獲,破壞與污染造成海洋珊瑚白化與海龜的銳減造成海洋生態的浩劫,於是便有以海洋污染的反思作為此次的創作理念。


鄭銘梵|《福氣瓶》
出生於玻璃的故鄉新竹,自幼在父親經營的玻璃工廠,學習玻璃技藝與知識。因不忍雙親辛苦經營家業與玻璃工藝產業沒落,在國立研究所畢業後,隨即返鄉傳承家業。在產品設計與藝術創作學習背景下,作品累積國內外72項大獎外,更成為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永久典藏品,2015年創立「樂玻璃」品牌,期望以新的玻璃語彙,挖掘人們生命中樂活的基因,這也是我持續熱情創作的原動力。
以實驗形式來嘗試解構工業化玻璃瓶包裝製品,當內容物在被享用完的同時,包材的存在意義,便瞬間結束,而成為了無用廢棄物。 利用其物件嘗試以「軟造型」回應消費模式下的反思,運用窯燒技術,將玻璃瓶以推砌建構方式置於其中,在窯中玻璃隨著高溫加熱狀態下,使瓶身壓縮彎曲、軟化變形等解構方式,並最終彼此黏合再次建構後徐徐降至室溫,成為一件自然雕塑立體作品。


林霈安 |《聽海》
創作實踐源自旅居的生活模式,十分迷戀「社會學」、「地質的」和「過程」,試圖以藝術跨域與議題對象產生連結。將人生的每個片段視為旅程而不是目的。引述聖經中「萬事互相效力」的概念作為核心,將創作架構在真實的文本中,透過詩化手法轉譯進行語境的實踐。曾參與駁二藝術特區-駐市計畫、工藝中心微型工廠、微型工廠-工藝家進駐創作聯展等。
將人生的每個片段視為旅程而不是目的。引述聖經中「萬事互相效力」的概念作為核心,將創作架構在真實的文本中,透過詩化手法轉譯進行與語境的實踐。 作品「聽海」是一個關於討論生命、個體、群體的創作計畫,我們生長在環繞海洋的島上,對大海的需要是如此依賴。透過廢棄漁網,這個乘載我們慾望及產物的物件,探究存在的本質—在各自的生命需求夏,記錄各樣的互動和思考。


黃仁傑 |《庇護所1號》
金工藝術家黃仁傑,原本學習並從事平面設計工作,但因為渴望雙手做作品,而回頭與父親學工藝,並成立品牌「丹舟」,除了設計、改製珠寶,也利用空閒時間創作作品。黃仁傑的作品多以原始的礦物象徵著所追求的東西,結合金工雕塑昆蟲單純而反覆的採集動作,創作出精巧細緻的作品,藉以記錄自己的創作歷程。
小時後常想像自己是一座島嶼或是一艘小船,成長中隨著歲月潮水帶來不同的人事物,我開始試著採集著這些記憶與散落在海灘的物件,逐漸拼湊自己的世界。對我而言,昆蟲是一個中介者,是我與世界的溝通管道。透過昆蟲與礦物的相遇,我得以重新審視自我、所處的社會,更甚至打破物種的界線,都是很難得的禮物。因為昆蟲的美是當下的、社會性的,而且極其短暫,相較礦物經過漫長的地質變化而結晶,兩者卻可以和諧的存在,這是深深打動我的,而生活上的物件確實地提醒著我,生活在此的人們採集與建築、島嶼之間遷徙或定居,最後我用創作把相遇的記憶、物件,共同紀錄組合在一起,永遠不會是完整的,就像一場場美麗的邂垢。作品「庇護所1號」面對漸被遺忘的記憶,以及未知威脅的變體,身心的邊境在不斷的瓦解與融合中,逐漸結晶生成了集體的礦物島嶼,我們在其島上採集與建築、島嶼之間遷徙或定居,透過記憶的零件逐漸構成一個庇護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