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廢成藝」特展省思人類 新願文創搭起ESG藝術橋梁

用藝術喚起永續意識,地球沒有應該丟棄的物品,除了淨零承諾外,減緩與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是新願文創一直關注的議題。8月25、26日新願文創參加Meet亞灣新創大南方展端出「青藝力—大港企業永續未來藝術作品」,6名藝術家以化廢成藝的作品反映對環境的觀察與省思,在眾聲喧嘩的綠色永續區獲得新共鳴。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中)聆聽新願文創執行長王家荺(右)介紹廢料再製的藝術品,表達海洋白化現象與海龜身陷囹圄。 新願文創/提供

6名參展藝術家都是45歲以下,也是2022年參與計畫獲獎的優秀青年藝術家,透過當年度提供廢料廠商,包括金洲廢棄漁網、綠化金屬棄置物、維士比廢棄玻璃瓶、建築廢料等廢棄物再利用,根據作品使用窯燒、動力裝置、雕刻、拼裝等多重形式對科技發展、環境永續及永續經營提出反思與互動。不可諱言廢料回收是重大議題,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對藝術創作人才的發掘與創作方法論的建構,具有青藝永續和推動藝術文化戰略。

展出作品分別為劉盈君、洪霈霖、蘇鈺閎「永生之船」夢想啟航的產業鏈結、林孟葦「海洋的眼淚」海洋生態的浩劫、鄭銘梵「福氣瓶」享用完後的軟造型、林霈安 「聽海」探究存在的本質、朱威龍「天籟之巢」穿越時空的界限、黃仁傑 「庇護所1號」島嶼的邂逅記憶。

新願文創在這次展覽更想表達的是,藝術的力量不會像科學數據具有壓倒性的實證,相反的是提供了省思和情緒烙印,用回收的廢料製作藝術品,帶來強烈的視覺感和沈默螺旋的輿論,也許這些作品會在網上瘋傳,激勵數百萬人重新思考氣候變遷、永續經營,進而走上街頭,成為社運一份子。藝術創造了同理心和同情心,讓欣賞者與作品產生共鳴,用最小、但最有意義的方式表明立場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