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城街的原點:停在城市的AM/PM12:00_林熺俊個展

你前行的時候,頭總是往後回顧嗎?
你所見到的,總是在你的背後嗎?
你的旅行總是發生在過去嗎?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走在城市街道交叉口上,您會依著導航前行?或是憑著目的地向左或向右走,還是就佇立在路上,等著感覺向前或向後走?

林熺俊是位理性和感性集注一身的藝術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在創作之路的交叉口上憑著感覺走向了室內設計和城市規劃師的道路,這仍是一條他的創作路,這些曾參與的一切是他現今創作的深入田野而不是遠離;曾參與過的室內、城市及街道規畫,在歷經階段性歲月並沈澱後,透過畫筆呈現過往所參與的種種。如果說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透過他在30年代赴巴西從事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歷程,將之結集出版了畢生重要著作《憂鬱的熱帶》,林熺俊可以說是用了大半身的歷練,成就了他現今所有的作品。

尋徑演繹空間2_92X74cm(30F)壓克力2020

起點、中點和終點

從不同的角色轉變林熺俊終究還是回到了透過作品來呈現所思所想的「原點」,在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中,主角人物墨瑞‧史瓦茲因漸凍人症日日邁向死亡,當作者問他如果有24小時健康的時段會想做什麼?他只希望能再回到以往吃個早餐、游個泳和找朋友用餐及去散步的時光,而不是想飛到義大利或是和總統共進午餐等偉大的事。

人好像到了一個階段總是希望回到最初的起點,所以起點也像是終點,很巧妙地,我們也常在人生中點時,也就像是人生的交叉點時,會回看一下人生的起點,再決定要向那兒走去邁向終點。這就像是紀錄時間的時鐘刻度,當它在12定點時,也許是AM,也或許是PM,如果沒有周邊環境的判別,你無從知道那個12點是AM還是PM?只有白天或是黑夜可以告訴你。當指針走到12點,我們是回到了起點?亦或是一天24小時之間的中點?或是來到了終點?

藝術家的複相

當藝術家投入創作後,所有的產出總是有藝術家的主觀呈現,這些主觀呈現其實是來自於生活所經歷的種種,不管是視覺還是感官上的。一般來說好的藝術家即使呈現出是客觀上眾人皆知的景物,卻仍予人強烈藝術家思緒和意想,讓看作品也仿如看到了藝術家的心思。這種呈現我稱之為「複相」,作品中所表述的景物,有著「藉物看人」和「從畫看人」兩個面向,或是兩個面向交錯複視。若是「藉物看人」,我們會從作品為何景來發想,再去判斷藝術家投入了什麼心思在裡面;「從畫看人」是不從作品描述的景物出發,只單單透過畫作整體構成的呈現來感受藝術家所思所想;如果是交錯複視,我們更能知道藝術家心中所繪物件在他心中所處的位置和心境,有些類似視覺人類學者傑.魯比(Joy Ruby)的「反身性」,他對此定義:「反身性意味著創作者有意識地向觀眾揭示其暗含的意識型態假定,透過這些假定讓創作者得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和尋找答案,更藉此呈現他的發現。[1]」觀看林熺俊作品仿如是他「物思心」或「心思物」間的來回辯證,所謂的物只是他欲揭示的假定、問題和發現的載體,也因此物可以是虛象甚至為抽象。

林熺俊辭去所有職務專注創作後,便自我設定一年進行一次個展,這次2022年展覽特別將他2017年至2022年間的作品做一次回看及呈現,他不馬上選擇下一步往那走,只在遊蹤城市、體驗生活,並在城市和他心靈間來回侵擾、沈澱下,站在交叉口上等著感覺選擇步伐的方向;他的步伐也許終將向前走著,卻把過去城市的田野參與附著其身,透過他看似抽象卻時有具象顯影的畫作,讓城市及街道和他心中的詩性交互複現。

時間的三種步伐6_130X80cm(60M)壓克力2021 (1)

城街的複相

城市因應著都市計畫發展而來,而街道是因應著人的流動而考量,要說城市中最具有人的符碼要算是那仿如線狀交錯的街道,也因為有了街道,人們得以從中流動。如果一座城市是軀體,街道就像是血脈,帶動了城市的生命。

城街的一切不是空乏的建築空間,而是有依附在此,來自於參與其中人們的記憶。一個城街有靈性在於身處這座城市人們的共同記憶,「記憶」可以說是時間的貯存容器,現在的時間或許只持續了短短一剎那,透過人們對此種種書寫和詮釋,藉此讓記憶增生才能延續好幾百年。這些記憶的增生必須透過顯現方能傳續,藝術家的心境可以說是最佳的顯現;美國心理學家沙克特(Daniel Schacter)說「記憶構成跨越時間的橋樑」,林熺俊透過步伐傳達了生活在這城市的種種記憶,每個步伐像是傳播了來自每個人的記憶種子,這些種子是城市生命的細胞,不斷地增生、傳續,他的作品成為了時間橋樑的一部份。

如果說藝術家在創作時必須經過長期觀察甚至如同人類學家長期田野調查才能完整詮釋作品想傳達的意涵,藝術科班出生的林熺俊參與了不少街道改造及復生運動,用藝術之眼看穿了許多城市血脈,是為我們留住及傳達記憶「城市搭橋者」的不二人選,透過他的作品,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市滿滿的故事和生命,有時具象有時抽象,最重要的是他對城市有底,讓我們更能透過他的作品隨著他的心境行走。

尋徑演繹空間11(120×162 cm -100F)壓克力.畫布2022

林熺俊帶我們回到城市原點

觀看林熺俊的作品,城市和村落的書寫,街廓的樣貌是他記憶的神經線,是富有記憶血液流動的筋脈。他的色塊和線條及構成,仿如他記憶伺服器轉譯後透過畫筆為他所觀看的人生所做的註解,為我們所觀看的一切有了永久的留存。

一直以來藝術家其實是最好的人類學家,他們觀察細膩,藉由圖像和意境轉述所有觀察,高更之於大溪地是最鮮明的例子,他也像是李維史陀的人類學者。《憂鬱的熱帶》雖然不是學術著作,卻建立了李維史陀的歷史地位,此書曾被他認為是浪費生命的非學術書寫;他曾說旅行家和探險家都是騙子,因為他們召喚的是因全球化而不存在的景象和販賣無新意的內容;他透過這本「遊記」提出人類學家觀察必須抽離自身,但仍不免藉由自我剖析來轉譯所觀看對象的作為;這本回憶錄雖未對觀察對象有更深一層的體察,卻也是透過參與,讓少見族群經由他的轉述而一窺樣貌。

從李維史陀我們仿如看到了林熺俊從台師大畢業後所參與的一切,讓他更能成為書寫城市的藝術家,他的每一下筆都不是城市的虛想而是帶有曾參與其間的觸感及心思,從《入逕而行》、《尋逕》、《時間的三種步伐》到《山丘 水色 時間移動》等系列,再再是他對居住空間、街道、村落和城市的探查和詮釋,視角從立視、俯視至鳥瞰,或是從鳥瞰、俯視到立視,我們隨著林熺俊的視角從起點、中點再到終點,甚而從終點、中點再回到起點;吊詭地是它們都在同一個點,或許該點就稱之為「原點」,林熺俊的作品為我們在城市找到原點,就像是圓規中心點,為我們據此劃個圈來圓滿城市所帶來的一切。


[1]林欣怡,<反身像:異步、實驗、恍惚性>,ACT藝術觀點No.74,2018.5.1,頁4-11

文 陸銘澤

展覽日期: 2 0 2 2 / 2/ 2 5- 2 0 2 2/ 3 / 3 0
開幕茶會: 2 0 2 2/ 2 / 2 5 (Fri) AM 1 0 : 3 0
展覽地點: 正修科技大學行政大樓11樓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