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在《象形之外 / Imago》中,並置「戰後.南方.抽象」三條軸線,凝視一片台灣藝術史中的原生板塊 (非池中)

《象形之外 / Imago》開幕典禮合照

台灣做為一個文史主體,融會著各式各樣的藝術脈絡。自古至今多條美學的軸線相互對話,交織出如今豐富而充滿活力的樣貌。身處當代的台灣,或許視覺性或知識性的敘事,還能夠滿足人們對藝術品的期待。但對於展覽(尤其是聯展)呈現而言,人們越來希望可以感受到與藝術品與文史內容的連結。換句話說,當代的觀賞者已經更加希望藉由藝術品 / 展覽,去驗證不同文史座標與自身的連結。

高雄市文化局新願藝術在2021年秋天合作,邀請到林熺俊鄭勝華兩位策展人發表了《象形之外 / Imago》聯展。在展覽中,沈昌明林熺俊阿卜極(詹獻坤)洪明爵陳建大明蔡獻友賴新龍七位藝術家,分別發表了近期新作。七種型態的藝術品,在展場發生了化學變化,也側寫出台灣當代抽象藝術的一塊版圖。

【象形之外 / Imago】

沈昌明,《立秋》,複合媒材、畫布, 200 x 200 cm (200號),2021

展覽命題中的「象形」是相對於「寫實形象」的形象概念。本次展覽所聚焦的,是非寫實、非具象、低度敘事的藝術品。更加著重於詮釋「形象轉化」、「精神提煉」、「內在體悟」等等無形的層次。藉由形體的取捨,高度直觀地指向視覺美感和意識樣態運作的樣態。

本展策展團隊所邀請到的參展藝術家,均為長期在大高雄區域活動、對於公共課題或教育有所實踐的創作者。策展團隊相當難得地聚集了各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以抽象美學體現了台灣藝文的重要面向。於是《象形之外 / Imago》不僅僅是藝術展覽,也是一場關於社會美學「解構與再建構」的縮影。

【戰後.南方.抽象】

林熺俊,《山丘 水色 時間 移動2》,壓克力,130 x 90 cm(60M),2021

「戰後」、「南方」、「抽象」這三個概念,近年來頻繁地出現在台灣各大展會的標題之上。它們各自都有其脈絡系統,卻是首次被並置在一檔展覽中討論。過去台灣的藝術史、藝術創作大多有著「以西方視點自我檢視」或「將中原思維作為出發點」的慣性。而在多元共生的當代,人們自然且必然地需要重新梳理「源於這片土地的內容」。《象形之外 / Imago》立足在三條軸線的交會處,在分享藝術創作的同時,也期許能夠在台灣藝術史之中提出原生創作者的立場。

【戰後】

阿卜極,《對白》,畫布油畫,200 x 200 cm,2009

台灣在二戰之後到解嚴後多年,大環境仍處於專制政權的壓抑之下。在此時期許多的藝術家(約出生於1930-40年代),選擇了負笈海外,尋找更自由的創作可能。於是五月畫會、東方畫會成員們,陸續帶回了許多抽象藝術的形式與內容。這些成果,已成為討論台灣藝術史的重要指標。而在台灣社會逐漸自由的過程中,跟著這片土地一起成長的一輩藝術家們(約出生於1960年代),自然隨之反應出了新的樣貌。接著,更新一輩的藝術創作開始參與這個轉型中的社會。

洪明爵,《海洋新秩序》(螢光燈開與關),複合媒材,50F,2021

當「藝術源於生活、提煉於生活、最終高於生活。」,藝術家與社會群體的關係就成為了創作的關鍵。台灣在1960前後所養成的藝術家們,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更多「入世的」主題。無論以什麼樣的心境面對外界或何種表現風格,這一輩的藝術家開始在畫中討論真實的世界,也開始處理關於集體處境的主題。一直以來,藝術都是人類文明最前沿、最敏感的學科。今日的藝術家必然需要走出工作室,去感受屬於當下時空環境的脈搏。感受的過程仍必然會對於創作產生影響、自然地孕育出屬於這個時空的樣貌。

【南方】

陳建大明,《光源-15》,壓克力,90 x 180 cm,2020

「南」作為人文學科的思辨視點,近年來在全球各地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對應於百年來主導政治、經濟、思想的歐美、中原甚至東洋的核心,南方的概念更關注於熱帶、亞熱帶區域的文化與歷史。這一範圍內的各個文史主體,在過去全球交流的200年間經常被視作邊陲,往往有著殖民、後殖民或專政的歷史。在這之中由於經驗與發展軌跡的差異,對於精神、意識的理解與表達也與一直掌握話與權的體系有所不同。

蔡獻友,《葉落錯-20》,複合媒材、畫布,162 x 130 cm(300號),2012

若以台灣為主體來思考南方,對外所連結的是文史經驗相似的東南亞諸島甚至大洋洲,這範圍內的文史往往甚少成為「世界史」的重點。而對內則是與擁有政經資源的首都相對,範圍內的藝術也一直未有機會被系統性的研究。台灣南方的藝術人文是豐富的,呈現出不受制約的氛圍,無論是典雅的、內斂的、平衡的、草根的、狂放的、衝撞的,都自由而真實地在土地扎根。《象形之外 / Imago》的策展團隊,期望持續地進行這一塊藝術版圖的補足工作。提出可以交流 、可以承先啟後的立場與論述。

【抽象】

賴新龍,《藏金系列-2021-18》,壓克力顏料‧畫布,100 x 100 cm(50號),2021

抽象泛指在具象以外的創作方式。《象形之外 / Imago》之中可以見到多樣的抽象手法,其中的部分作品仍可以觀察到形體,而另一部分作品則是完全捨棄了形體的提示。與其試圖在形體上尋找內容的線索,或許以三種不同的思維途徑來觀看這次的展覽,或許會更為容易進入其精神之中。

.宗教性質:沈昌明、陳建大明、阿卜極(詹獻坤)

.自然關懷:蔡獻友、洪明爵

.空間造型:林熺俊、賴新龍

《象形之外 / Imago》展場實紀

抽象是一種提出概念、再認知世界、討論知覺異同的手段。換句話說抽象所敘述的,是「視覺無法看見的真實」。在抽象類型的展覽中,作品往往是一幅幅的心靈風景。在解構 / 再建構的過程裡,藝術家將無法言說的精神,以具有個人特質的方式描繪。一次次不斷地實驗,將意念醞釀於作品的深處。展場裡的有些作品容易理解,直觀地在觀畫者心中形成感受。也有些作品難以閱讀,提供給觀畫者「自由理解的」。無論藝術品的表現或緩或急、或巨或微、或虛或實,許多時候不應該期望百分之百地掌握訊息,形成對話才是價值所在。又或者說那些無法確定的「純粹感知」才更是抽象作品的精彩之處。

【作為台灣藝術史的板塊】

《象形之外 / Imago》展場實紀

近10年來,全國的許多機構都很努力地進行著台灣藝術史的重建。但與其說是重建,台灣藝術史的「補正」應該更貼近於藝術界各方的需求及現況。當然,要以為期十週的七人聯展,試圖完整呈現「高雄抽象藝術史」是不大可能的。

從事文化藝術的工作,往往需要許多的熱情、理想性甚至使命感。這些精神在《象形之外 / Imago》的策展脈絡裡,得到了高度的體現。《象形之外 / Imago》一方面是一次重要的嘗試,也更是一個宣言式的起點。展覽將高雄視作圓心,對於「戰後.南方.抽象」這樣一個早已成形、卻遲遲未被關心的藝術史板塊提出了研究或書寫的契機。

「象形之外/IMAGO」七人展
展期:2021/10/15(五)~11/23(二)
開幕茶會:10/16(六)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真堂三館》
藝文支持:陳啓川先生文教基金會、馬光中醫醫療網、威力德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藝企相挺:舊振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Japara台灣總代理埃及香氛精粹、瀚將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齊織品科技有限公司

文:林侑澂

感謝非池中的報導,原文聯結:https://artemperor.tw/focus/4425?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