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視象.當代 郭博州、林熺俊繪畫雙個展


文 / 陶文岳 ( 策展人 )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智慧不會感到孤獨,因為它甚至能和最異己的東西結合。」我想擁有“ 智慧 ”當然是不平凡的能力,但“ 孤獨 ”卻是一般人最怕碰上的狀態,然而對於藝術家而言,創作卻是最親近孤獨,並且享受孤獨。在我所認識的兩位向來我行我素“ 孤獨 ”的創作者郭博州和林熺俊,即將在2018年5月5日 ~ 6月10日於高雄「2013藝術空間」舉辦「視象/當代」繪畫雙個展,這個策展主軸正是將兩位不同創作者做一展覽連結,觀察原本是“ 孤獨 ”個體的藝術家,藉由雙個展形式,究竟能產生出什麼樣火花與互動?還是兩者依舊處於平行領域的狀態?其實,如果能深入了解兩人大學時代的求學背景,就會發現原來他們竟還是師大美術系72級同窗四年的同學與同寢室的室友,只是畢業後各奔前程,郭博州在北部教書與創作發展後並赴美留學,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林熺俊則在南部教書、創作,並開設計公司,參與公共藝術與景觀設計,曾任職於高雄縣擔任觀光局長一職。兩人分別走上不同的創作道路,30年後兩人因藝術之緣的展覽而相會,這不可不謂是緣分的再次聚合。

在當代藝術的眾多領域裡,他們獨選擇繪畫作為創作的形式表現,且風格都是「抽象」。當1910年抽象繪畫從俄國藝術家康丁斯基手中創造出後,將平面繪畫的視覺觀看與內容深度大幅超越了傳統的繪畫視野。這個繪畫改革一晃眼也過了百餘年,郭博州和林熺俊的抽象創作歷經了傳統抽象與時尚潮流的洗禮,他們融入了不同於以往的創作角度與符號使用,當然東方精神和西方繪畫的並融,也成為今天兩人繪畫風格的特色。從抽象畫的表現,似乎是兩人風格的特徵,然而創作的差異性,正好也可藉此兩人的作品內容做一番比較研究。郭博州和林熺俊在某種程度上,都可視為當代繪畫的抽象形式呈現,即符合潮流表現,運用的色彩時尚,重視繪畫空間的運用,創作語彙各具特色。然而再深入探索,就會分出兩人的差異性:郭博州的作品融入了後現代的思維想法,他的創作技法多樣,結合拼貼、版印、複合媒材到水墨圖像的結合,本身就是東西方思想與技法的大熔爐。相較於郭博州繪畫創作的多樣與豐富性,林熺俊的繪畫表現較趨於單純統一。林熺俊的繪畫著重於建築造型空間與光影氛圍的探索,呈現出某種類機械形式構圖、想像與科技結合下的視覺符號與元素的節奏表現。

郭博州的作品強調了空靈的韻味,這或許來自於他的恩師趙春翔的影響,趙春翔作為華人抽象藝術前輩四大家之一,其餘為趙無極、朱德群和李仲生。四人抽象作品各擅勝場,趙無極、朱德群的抽象作品充滿了抒情詩意的表現,李仲生的創作則是呈現苦難的入世情懷,趙春翔的繪畫符號與筆墨鏗鏘有力,饒有禪意的對話趣味與氛圍。郭博州汲取其恩師的創作精華,運用東方性線條書寫意趣,加入了圓與弧形的符號象徵,或裝飾的意象圖騰而另闢創作蹊徑。林熺俊雖無直接受趙春翔創作精神的影響,但他也極喜愛趙氏的創作,但他更鍾情於現代空間符號的敏銳度表現,或許來自於他以往設計工作的靈感啟發,潛移默化這些結構,融入光影的分割互動。藉由點線面方塊與矩形和色彩達到創意的互動,

20世紀初期,觀念藝術家,同時也是攝影家曼瑞Man Ray曾經針對繪畫的形勢發展,說過“ 攝影即將取代繪畫成為藝術的主流 ”的話語,還有些當代前衛藝術家提出了“ 繪畫已死 ”的觀念。然而,繪畫的歷程還是一路過關斬將的走來,並未消失或被其他藝術所取代和淹沒於藝海之中,如今呈現更包容多元的創作。同時我們在郭博州和林熺俊的創作身上,也看到了他們對繪畫創作的變革與企圖心,對於他們行將而來的繪畫雙個展,我們且拭目以待……。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