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攝氏22度的時間凝鍊-文/陳建大明

詩性空間的穿越  2017 林熺俊 個展

  創作者的意識流從多重時空交錯匯聚,並經由其建構畫面的意向,擷取與轉換了意識,而形成獨特的結構與秩序,再經由解構與建構的反覆歷程,創造了豐富情愫的詩性空間。在林熺俊近年來的作品中,瀰漫著對於土地、家園、城市、人的關愛,並且延續著擘劃城市光廊以來,對高雄市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度關懷。

在林熺俊的畫面構成中,色彩的調性以大地色系為主,以薄塗、重疊、厚塗、漸層、乾擦、滴流…等技法,交錯運行,在小面積對比色的配襯下,呈現活躍的節奏,在明度層次與透明度的推移與安排,畫面呈現饒富多向度的視野,猶如穿越多重空間的視覺經驗。再經由多彩線性的界分成形、動勢導引、情緒挑動、明視度的拉升、符號性的構成…等方式,在即有的色彩構成基礎上,將視覺場域更進一步推向時空間交恍的幻境,而散發出非線性邏輯的意識流詩性意境,瀰漫著獨特的濃郁情感。「詩性智慧poetic wisdom就是透過詩意的想像,充分發揮個人的理性,賦予原本沒有感覺的事物情慾或情感(Vico, 1999)。維科的理性觀點不但翻轉了理性主義的理性推理功能與主張,更將人的心靈能力回歸到人的感覺上,所以,他主張人類的理性包括感覺、想像、回憶、理解與創造(引自蔣賢萍,2013)。維科的詩性智慧是認識世界的方式,其本身就是以感覺直觀方式去關照生命的思維(朱光潛,1989)」(註1),而林熺俊長期以來,無論是繪畫、空間設計、城市美學…其創作方式,皆是以感覺直觀去觀照生命並探尋與建構新的秩序。

回到相對單純的二度空間平面繪畫與高自主性的創作空間,林熺俊得以審視過往各種形式的創作歷程,同時積澱思想的厚度,更進一步展開對未知的探索,無論是色彩、線條、肌理、符號、結構、動勢…常以「後結構主義」的觀念為基礎,試著解放而自由。「後結構主義者不承認有固定的結構存在,認為結構乃不斷變化發展,並無確定性」、「後結構主義視符號為歷史的、變化的,結構的發展過程即符號的發展過程。後結構主義既將認識視為主觀的、流動的,也就否定了結構」(註2)。經由時間流動概念的導入,在二度空間平面繪畫中超越四度以上的空間成為必然,而畫面的詩性空間構成,其所引發與觀眾的意識交流,則更具豐富想像力的強度。

藝術創作無法避免界定時空,無論是解放錯綜複雜的智識制約,還是建構新的意境與秩序,往往在新的世代就會有嶄新的視野與體認,林熺俊在參與當代藝術開展的過程中,遊走於「社會雕塑」與「平面繪畫」兩個領域,2017年在高雄新思惟人文空間的個展,總結了過往攸關城市空間建構的創作經驗,並呈現其在藝術創作上,馳騁遨遊詩性空間中自由的穿越,值得一探究竟。

註1溫明麗《維科的詩性智慧 Vico`s Poetic Wisdom》

按一下以存取 pta_5760_4819894_11574.pdf

註2張芬芬《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後結構主義》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393/